> 专题预告 |
国内仓储业陷入低谷期,外资抄底来势汹汹 |
来源:新金融观察报 作者: 冯锦浩 发布时间:2014-08-12 浏览:889 |
内容导读:2014年大宗商品市场日渐萧条,与此同时,欧美证券市场的监管部门加强了对仓储业务的监管。国内外大宗商品仓储业务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国内仓储业务风险事件频发以及外资进入的情况下,国内仓储业务或将迎来整合期。 |
2014年大宗商品市场日渐萧条,与此同时,欧美证券市场的监管部门加强了对仓储业务的监管。国内外大宗商品仓储业务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国内仓储业务风险事件频发以及外资进入的情况下,国内仓储业务或将迎来整合期。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受益于全球宽松货币政策以及复苏需求的增加,多数大宗商品的期现结构表现为期货大幅升水,这使得一些既拥有仓储业务又拥有大宗商品交易业务的金融机构可以轻松获得丰厚利润。
一些金融机构和交易商发现在期货大幅溢价的情况下,即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就可以获得丰厚的套利收益。
除了借助于低于市场的储存成本在期货、现货套利交易中来获取收益,一些大型机构甚至可以控制库存的表观数量,从而达到影响现货升水的目的。金融机构在掌握仓储业务之后,可以通过调节有色金属的出货量,从而达到控制现货价格的目的。
仓储业务跟金融业务结合同时被一些机构操纵的弊端逐渐显现在市场面前,一些操作手法甚至连刚入门的金融人士都耳熟能详。在2014年年初,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召开听证会,就加强对银行机构从事大宗商品业务监管议题进行审议,虽然最终并没有具体的大型法规出台,但对于金融机构从事大宗商品及衍生品业务方面的监管力度在不断增加。
处于低谷
由于大宗商品价格连续下跌,曾经红红火火的国内仓储行业正在遭受一轮又一轮的打击。贸易融资、重复抵押、假冒仓单等问题在最近一年频频爆发。
最近青岛港发生了一起金属贸易企业伪造金属仓单的事件,其规模在30万吨至40万吨。消息传出后,再度引起了一些仓储公司的担心,部分公司就自己的仓储物资展开新一轮的风险审查,从而避免新的风险发生。
一位了解青岛港的仓储业务的李先生告诉记者,过去几年仓储业务的发展比较粗放,仓库入库时管理人员对于仓库里的货物审查十分不严格。直到最近两年,重复抵押、伪造高价值仓单骗贷等事件频发才让仓储业务的风险逐渐暴露出来。
由于监管层加大了对贸易融资的打击力度,在过去两个月,一些有关大宗商品的贸易数字已经开始急剧下降。数据显示,5月国内铜进口环比大幅下跌15.6%;6月铜进口为35万吨,环比再次减少7.9%,创下2013年4月以来的最低量。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贸易数量的下降会波及仓储业务,由于目前多数商品处于熊市,短期对于仓储业务的需求在减少,这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结构上。
由于商品连续下跌,大量下游企业采用按需采购的方式,这导致社会库存减少,而厂商库存增加明显,这种结构变化非常不利于第三方独立仓储业务的发展,可以说现在国内仓储业处于一个低谷期。
外资抄底?
尽管现在全球仓储行业整体不景气,但近期还是传出了高盛准备进军中国仓储业务的消息。值得注意的是,高盛并非在中国运营的第一家海外仓储公司,嘉能、托克等知名公司早在几年前已经捷足先登。
资料显示,2010年高盛就收购了大型仓储公司Metro International Trade Services,其目的就是在上海等国内保税区设立仓库,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目前国际投行面临一个仓储业务的转型期,一方面因为监管原因开始分离在欧美市场的仓储业务,另一方面又开始在新兴市场寻找新的业务开发点,中国显然是国际投行眼中的“香饽饽”。
尽管现在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仓储业务必须依赖我国当地代理方,且面临较多的限制,但自贸区的开放以及对外政策的逐渐放宽让投行加紧进军我国仓储业务的节奏。
总部位于荷兰鹿特丹的世天威公司快人一步,已经在我国市场抢占了一席之地。与其他部分外资机构通过国内代理开展业务不同,该公司主要在沿海港口、自贸区设立仓库,通过直接管理仓库来对接相关业务。该公司已经表示将在青岛、上海以及其他地方继续扩展业务。
包括渣打银行、花旗集团、南非标准银行、摩科瑞等机构都曾表示有进入我国仓储业务的意愿。事实上,国内的仓储业务水平仍比较低,相对于快速发展的期货市场,仓储业务多数还只停留在现货层面,跟金融衍生品的结合较少,外资的涌入可能会带来一些先进的理念,但对于国内市场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
|
上一篇:物流业O2O的真正价值:解决信息、交易和 |
下一篇:物流园区如何实现网络化 |
本文关键词: |
相关文章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