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该方案一经发布,便引发广泛关注。为使各方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地理解此次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的宏观背景、具体措施及长远目标,应读者要求,本刊总编辑杨潇专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经贸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吴君杨。以下为此次总编访谈全文:
优化调整,应对新形势与新需求
杨潇:请问此次《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吴君杨:2018年12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决策部署,经国务院同意,我委牵头印发了《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依托127个承载城市,规划布局了212个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印发以来,我委会同有关方面指导承载城市扎实推进枢纽培育建设,并将建设条件成熟、方案完备,对重大区域战略实施和区域经济发展支撑作用明显的枢纽纳入重点建设名单。截至目前,我委已牵头分6批次将151个国家物流枢纽纳入重点建设名单,占规划布局总数的70%以上,实现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覆盖。
《规划》已经印发实施6年多,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面临的形势和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对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2024年,中办、国办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对深入实施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优化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提出了明确要求。二是我国货物周转量保持较快增长,2024年超过25万亿吨公里,与2018年相比增长了1/4,要求进一步加密国家物流枢纽网络,更好支撑和满足我国庞大的货物流转需要。三是近年来我国形成了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和消费集中地,但配套支撑的大型物流设施建设没有及时跟进,有必要优化和适当加密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有力支持相关城市产业发展。
此外,地方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越来越重视,参与这项工作的期盼也很高,很多地方通过多种方式提出将相关城市调整纳入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布局的建议。在上述背景下,我们牵头对国家物流枢纽布局进行了优化调整。
杨潇:新增的26个国家物流枢纽是如何选定的?有哪些考量因素?又有哪些特点或亮点?
吴君杨:为做好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工作,我们会同研究机构开展了专题定量研究,采用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公路货运量、交通连通度等12个重要量化指标,通过模型定量测算,重点围绕是否具备布局国家物流枢纽的条件,对全国35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了全面分析。同时,组织各省区市按照“结合实际、动态调整、有进有退”的原则开展系统评估,研究提出调整意见,将具备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条件,但尚未纳入规划布局的城市,增补纳入国家物流枢纽布局范围;对已纳入规划布局,但由于各方面原因落地实施面临较大困难的国家物流枢纽,调整退出规划布局。在此基础上,综合考量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等需要,统筹平衡形成了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
新增的26个枢纽具有三方面特点。一是均位于“四横五纵、两沿十廊”物流大通道、“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等重要通道,其中近60%位于中西部地区,将有效填补国家物流枢纽网络覆盖空白,增强枢纽对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支撑保障能力。二是与区域产业发展、消费密切相关的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枢纽比重超过40%,将有效支持相关城市探索“产业集群+物流枢纽”协同发展模式,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三是新增7个港口型枢纽,占新增枢纽总数的比重超过1/4,其中6个位于内河港口,有利于深化国家物流枢纽网络与内河水运联动发展,更好发挥水运成本低、运距长、运量大的优势,促进货物运输结构调整。
多措并举,优化物流网络
杨潇:请问此次优化调整对我国现代物流业和经济发展将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吴君杨:2018年印发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布局建设15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目前已提前完成。这次调整优化国家物流枢纽规划布局,是有效适应6年多来经济发展形势,着眼谋划和推进下一阶段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重要举措。优化调整后,共152个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229个国家物流枢纽(含已纳入重点建设名单的151个国家物流枢纽),包括46个陆港型、37个港口型、23个空港型、53个生产服务型、53个商贸服务型和17个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
本次调整对我国现代物流业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枢纽空间布局更加均衡。有效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变化,提高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均衡发展水平,将进一步促进全社会物流资源优化配置,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加快推动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二是枢纽与重要节点和通道衔接更加紧密。有效覆盖国家物流大通道、综合运输大通道以及重要铁路物流基地、内河港口、货运机场等重要节点,进一步加大国家物流枢纽在重要对外物流通道、关键物流节点的布局力度,对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支撑经济发展作用更加凸显。调整后的国家物流枢纽布局覆盖了所有万亿级国内生产总值的城市,基本实现对国内生产总值4000亿元以上城市的覆盖或有效辐射,有利于充分发挥枢纽集成供应链和串接产业上下游优势,对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更加突出。
杨潇:在此次优化调整中对高质量推进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提出四方面要求,请您详细解读上述四方面要求背后的含义。
吴君杨:刚才谈到的中办、国办印发的《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将“健全国家物流枢纽与通道网络”作为降低物流成本重要任务,对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作出系统安排。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指导各地高质量做好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工作,《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提出了四方面要求。
一是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和功能提升。要有效对接国家骨干物流网络和重要资源物流通道,科学规划国家物流枢纽选址和设施布局,加强功能性补短板设施建设,增强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和质量效率。强化国家物流枢纽的多式联运组织平台作用,扩大国家物流枢纽间铁路货运班列开行数量和覆盖范围,创新打造稳定运行、品牌化的多式联运产品。
二是完善国家物流枢纽集疏运体系。要强化国家物流枢纽在物流通道网络中的组织中心作用,完善国家物流枢纽铁路专用线、集装箱堆场等配套设施,结合实际加密配套公路支线运输网络,增强内河水运支线网络服务能力,促进各类交通运输方式以国家物流枢纽为载体高效衔接。依托国家物流枢纽,构建干线支线物流和仓储配送规模化组织、一体化运行的物流集散网络。
三是健全国家物流枢纽间的合作机制。统筹推进增量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加强与存量国家物流枢纽,以及其他重大物流设施的合理分工和高效协作,健全完善以国家物流枢纽为骨干、其他物流枢纽为补充,多层次、立体化、广覆盖的物流枢纽网络。要加强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国家物流枢纽间的深度合作,实现物流运行的规模化、组织化,提高跨地区、跨领域的资源整合和物流综合服务能力。
四是探索“产业集群+物流枢纽”协同发展模式。一体规划、同步推进区域重大产业布局与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形成就近配套的完整产业生态。积极探索“产业集群+物流枢纽”协同发展模式,推动国家物流枢纽深度嵌入区域先进制造、现代流通、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具有区域集聚辐射能力的产业集群,形成现代物流与区域产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支撑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杨潇:请您分享一下此次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所力求实现的预期目标与成果。
吴君杨: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的初衷就是集聚整合分散的存量物流资源,优化和改善我国物流运作体系,推动“小、散、乱”的传统物流向网络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型,促进全社会物流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物流运行效率,在更高程度、更深层次上推进降低社会物流成本。
近年来,在各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和协同推进下,在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枢纽建设运营主体共同努力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关统计显示,国家物流枢纽平均运营仓储面积超过190万平方米,平均货物吞吐量超过6100万吨,枢纽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占当年全国总开行量的95%以上,对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支撑带动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过去6年多建设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重要意义。此次调整优化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就是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国家物流枢纽的空间布局和类型结构,扩大枢纽网络辐射覆盖范围,促进枢纽与重大生产力协调布局,在更大范围发挥国家物流枢纽的重要作用,为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推动现代物流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点、线、网” 协同发力
杨潇:未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方面还有哪些规划和展望?
吴君杨:国家物流枢纽已成为全国物流网络的关键节点、物流活动的组织中心,也是统筹推动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促进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我们将坚持“点、线、网”协同,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深入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
首先在“点”上,加大投融资、用地等政策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促进仓储、分拣、配送等各类物流资源集聚,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培育发展物流新模式新业态,提高枢纽运行效率,增强高品质、多元化物流服务供给能力。其次在“线”上,实施枢纽多式联运工程,促进货源以及运力、时刻、航线等各类物流要素高效匹配,推动形成以国家物流枢纽为组织中心的骨干多式联运体系,畅通枢纽间物流通道。第三在“网”上,促进国家物流枢纽业务协同、规则联动、运行协作,支持枢纽间强化互利合作、加快互联成网,持续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提高跨地区物流活动网络化、体系化运行水平。
按照《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工作安排,我们还将以国家物流枢纽为基础,推动建设一批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是以培育壮大枢纽经济、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探索打造的一种新型的经济集聚区和功能区。目前,我们正在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初步考虑将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建设。
首先是打造物流和产业集聚发展的新载体,发挥国家物流枢纽物流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拓展实体产业发展空间,建设集物流服务、产业发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设施,引导物流、制造、商贸等产业集中布局。
其次是促进各类经济要素聚集创新,依托国家物流枢纽促进物流、产业、商业、金融等各类要素聚集,实现上下游各环节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创新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培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生态,提高实体经济价值创造能力。
第三是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支持相关城市以更好统筹物流发展与产业培育为目标,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形成产业联动融合更紧密、辐射带动能力更突出、发展特色更鲜明的枢纽经济功能区。
杨潇:感谢接受《物流时代周刊》独家专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