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物流时代》杂志!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收藏夹    在线订阅    您好! 今天是  
 城市 > 城市联盟

以协同做强物流,成渝双城经济圈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来源:陈云广 作者:物流时代周刊 发布时间:2024-03-27 浏览:121
内容导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唐代诗人李白曾如此形容巴蜀通途的险峻。如今,位于四川盆地中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仅大力推进物流大通道建设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更是统筹促进物流在内的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以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唐代诗人李白曾如此形容巴蜀通途的险峻。如今,位于四川盆地中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仅大力推进物流大通道建设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更是统筹促进物流在内的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以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

▍全力打造双城经济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处四川盆地,东邻湘鄂、西通青藏、南连云贵、北接陕甘,具有连接西南与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其范围包括重庆市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等29个区(县)以及四川省成都、自贡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开启。

双城经济圈以成渝为发展主轴,以沿(长)江城市带、成德绵乐城市带为两带,是中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

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按规划首先是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科研体制、跨行政区经济社会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依托南向、西向、东向大通道,扩大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成为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典范。其次,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和立体开放通道,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经济效率,培育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目的地,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再次,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发挥科教人才和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创新环境优化,加强创新开放合作,大力推进科技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

▍着力建好三大物流通道

物流是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抓紧建设成为改革开放新高地,目前的物流发展战略是做大三大通道。

一是中欧班列。成渝地区是中欧班列开行最早、运行最稳定、影响力最大的地区。2011年1月,首趟中欧班列(渝新欧)从重庆出发;2020年,重庆、成都两地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近5000列,同比增长近60%;2023年,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超5300列,运输箱量超43万标箱。中欧班列的开行,破除了西部内陆不靠海、不沿边的弊端,为成渝地区对外开放开创了新渠道、打开了新空间,成为带动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二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陆海新通道位于中国西部地区腹地,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在区域协同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17年8月,重庆、广西、贵州、甘肃4省(区市)签署“南向通道”(“陆海新通道”的前身)框架协议,建立联席会议机制。2019年7月,重庆市政府与四川省政府签署《关于合作共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框架协议》,自此,四川省加入陆海新通道“朋友圈”。

在空间布局上,西部陆海新通道共有3条主通道,成都和重庆处在桥头堡的位置上:“东线”从重庆出发,经怀化、柳州,至北部湾出海口;“中线”从重庆出发,经贵阳、南宁,至北部湾出海口;“西线”从成都出发,经泸州(宜宾)、百色,至北部湾出海口。

三是长江经济带。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推动经济由沿海溯江而上梯度发展;“两翼”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这是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基础;“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的三大增长极。这其中,成渝双城经济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各方协同,做强经济圈物流 

不少外地朋友都知晓,成渝两地的一些市民经常“互怼”。探究背后不难发现,“巴适得板”的成都和“雄起”的重庆,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一直存在竞争的关系。

这种“互怼”在双城经济圈物流业发展中也存在。以早期中欧班列发展为例:中欧班列发展的早期货源本就捉襟见肘,成渝这两个相距仅300多公里的城市之间的竞争在所难免。重庆作为先入局者自然不希望被超越,但成都也不能对区位红利视而不见。当然,竞争之中也有合作。现在看来,协同合作才能取得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在物流发展规划上,2021年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提到,“要以重庆、成都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建设多层次物流枢纽,合力强化国际物流服务网络,提升多式联运和城乡货运物流服务水平,推动物流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做优做强中欧班列品牌,提升贯通亚欧大陆的国际陆路新通道运输水平。加快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打造满足跨国企业需求的全球供应链综合服务中心。拓展完善国际航空货运航线网络,培育壮大国际航空货运企业。”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协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2023年12月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在共建对外开放大通道、共建统一大市场等带动下,2022年川渝改革开放协同推进指数为109.2,较2021年上升6.2个点。而且,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升。2016-2022年,川渝进出口总额由0.74万亿元增长至1.82万亿元,占全国比重由3.0%提高至4.3%。此外,对外通道运力持续释放。中欧班列(成渝)号是2021年起由重庆和成都共同创立的全新中欧班列品牌,也是全国首个两地合作开行的中欧班列品牌,其翻开了中欧班列发展新篇章,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了新动力。2023年,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量、运输箱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仍需构建更多物流协同合作机制

双城经济圈物流战略要更好落地,除了相关规划的牵引作用,更要有机制的推动,以充分调动政府、市场等各方面的力量。

2022年,由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共同制定的《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口岸物流体系实施方案》,提到了不少促进物流业协同发展的既创新又可落地的机制建设方式。如在设施建设方面,试点开行成渝至国内重点城市的高铁货运班列,打造更多中欧班列(成渝)海外仓;联网运行方面,中欧班列定价协商,境内外集装箱共享;两地机场集团交叉持股,打造成渝航空战略联盟。

现在来看,这些协作机制已在不断落实和推进之中。2023年7月,成都-昆明首趟整列“高铁快运”动车组已成功首发并定期稳定运行。通过铁路层面统一调度,中欧班列(成渝)的集装箱资源得到更好共享,空箱更少;成渝两地还共同向上争取更多铁路线条计划,为中欧班列(成渝)扩大出境运量。2023年10月,成渝相关部门在中欧班列合作的统一运行、定价机制、创新标准方面形成初步意见。据报道,成渝两地的机场集团也已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正积极推进交叉持股。

除了政府主导的协同合作机制,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也在不断拓展之中。如重庆果园港作为内河最大的多式联运枢纽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战略背景下,果园港和长江流域各港口之间的往来变得日益密切。目前,果园港已经开通了至四川宜宾、泸州、广安等在内的共计6条水水中转航线,以宜宾港、泸州港等主要港区为骨干节点,与长江上游其他干线港口相互联通共同发展,合力构建水运联运通道,不断深化川渝港航互联互通互利共赢。2023年1-10月,完成“水水中转”箱量11.7万标箱,同比增长9.3%。

同时,重庆港果园集装箱公司与攀枝花攀西现代物流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在攀枝花开展无水港建设,果园港所具备的国际货代、海关监管堆场、保税仓储等功能可实现向内陆城市延伸,攀枝花等城市也可实现便利、快捷的“属地报关,口岸验放”的跨区域通关功能,依托公路及铁路运输,做到“无水港”与“有水港”的无缝对接。

当然,目前来看,双城经济圈中的一些物流协同合作机制还处于政府主导或相关政企职能部门积极推进阶段。下一步,应该协调更多企业、市场资本等参与进来,借助市场力量推动相关机制发展走深走实。(作者系中国邮政重庆寄递事业部负责人)

上一篇:
下一篇:来这里!一起感受物流新质生产力魅力
本文关键词:
相关文章
分享到:
    封面
《物流时代周刊》2023年6月刊
《物流时代周刊》2023年6月刊-中国物流业20年纪念特刊
  
· 抢抓丝绸之路新机遇 搭建物流合作大平台
· 易商仓储获荷兰汇盈6.5亿美元投资
· 怀来欲打造京西商贸物流中心
· 园区推进工作委员会2014年工作计划​
· 阿里巴巴2.49亿美元入股新加坡邮政
· 湛江市奋勇经济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 联邦快递第三财季盈利增长5% 股价下滑
· 2013中国物流万里行韩国站
    聚焦
好风凭借力
2023-06-29
2003年,一场“非典”疫情结束,中国物流开启了全
浏览倪玮全部文章
 
    观点
汪鸣:以“链”为价值取向,
2024-04-07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以新
浏览 汪鸣 全部文章
《物流时代周刊》杂志社办公室    京ICP备14016074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曙光西里甲6号时间国际大厦A座5F 邮编:100028

联系电话:010-58678398

杂志订阅:13693344256

电子邮箱:wuliubjb@163.com

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拨打上方电话,物流时代周刊竭诚为您服务!